教育改革的看法

我国因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,所以我们的教育客观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。这种说法是错误的。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,教育的本意是为人民服务,绝非为资产阶级服务。当前的教育模式是为发展生产力采取的阶段性举措 ,但绝不能让教育沦为资产阶级的剥削工具,而应逐步回归直接为人民服务,这也契合本世纪中叶后的社会主义改造需求。

 

而且,国家现在致力于培育科技创新人才,但早上6:00起床,晚上11:00睡觉以及刷题考试等异化教育现象,不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。所以,很有必要发挥国家权力的能动性,否则教育将对社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。

 

考生作为产业后备军,他们的学习就是劳动或预备劳动,也就是说这种学习并非单纯为学生好,这种“异化劳动”存在诸多害处。所以,我们要减少异化劳动。从宏观上看,若将教育视为资产阶级的剥削工具,也应减少其剥削功能。

 

减少异化学习与教育剥削,首先要缓解当下的激烈竞争。首要步骤是强制性保证学生合理作息。就像工人有8小时工作制度一样,考生也应有类似的8小时学习制。否则,考生会受到严重的剥削压迫,当下考生的状况便是明证。在强制性实施合理作息后,缓解竞争的第二步是对应删减与改善当下的教材内容。

 

以中小学为例,相比于从前,现在中小学的教材内容增加了不少。有人说时代进步了,学更多东西是应该的。但这种论调忽略了实际情况。所学内容有意义,多学才有价值,现在很多学习内容一旦脱离考试,就显得毫无价值,完全是为考试而生、为区分成绩而设。以此为标准区分成绩,对学生基本只有坏处,没有好处。

 

具体比如高中语文教材的《红楼梦》专题,明显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内容。首先,这个内容过于超前,广大学生难以接受;其次,该内容入选教材,使得教师为防止考试出题,要对学生进行《红楼梦》的考试训练。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为考试而生,一旦脱离考试就毫无价值。或许编选教材的老师选此内容是为文学常识的普及托底,但其实并无必要。文学常识并非知道贾宝玉、林黛玉等人,背一下他们的故事就叫有素养。像《红楼梦》这些内容写入教材,造成的实际影响不像专家想的那么好,实际上坏处远大于好处。

 

至于大学教育,需各专业人士考量,我没有能力给出具体建议。而更深远的改革,可能要回到经济领域的改变,我了解不多,不再多谈。

 

所以总的来说,当下真正能做的改革,我目前依旧认为要对学生的作息安排做强行要求。现在有的中学出现了双休,我们必须做长远考虑。现实中常有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的情况,现在抓得紧可能有双休,以后双休会不会又变成一个口号?就像“双减”后的补习班又偷偷出现一样。我们要保证改革的有效性和持续性,所以接下来要完善改革的策略。

@抖音 不做考生做学生

注意 此篇文章非本人思想 仅分享互联网上的看法

本站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法律法规 跟党走 听党话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3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